查看原文
其他

亚当.斯密的前生今世

罗卫东 来英书院 2022-07-15



按:这是我应某报之约写的一篇小东西,编辑说写得专门了些,不合大众阅读的口味,撤了,我觉得他的意见是对的。就放在这里给各位批评吧!

  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美国最应该感谢两个人,一个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弗逊,另一位就是《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前者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的设计方案,而后者则为自由市场经济提供了学理基础。

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为斯密建立了牢固的历史地位,这本书讨论了财富的性质、来源以及作为国家如何去让它的人民致富。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分工受制于市场范围”等原理已经成为经济理论的金科玉律,也是经济学家提供政策建议的基本依据。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斯密原理设计的体制和政策,成为英国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猛发展,一度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主要保证。今天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理念也是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系统阐述过的。

长期以来,亚当.斯密都被定格在“经济学之父”和“自由放任主义”之父的印象上。不过,最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亚当.斯密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被大大误解和低估了。

《国富论》的巨大影响使得后来人忽视了他的《道德情操论》。而后者斯密花费时间和精力更大,这本生前修订过五次的著作,其实才是他本人最得意的作品。遗憾的是,它在斯密死后的两百年时间里面完全被当作是过时的东西。然而,最近十多年来,学术界发现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书隐藏了不少重大的科学秘密。脑科学家已经发现斯密的“旁观者”与人类大脑“镜像神经元”之间具有某种极为的相似的特性;行为经济学家正在仔细地验证这本书中提出的若干命题;哲学家们则从旁观者理论中寻找探讨“主体间性”和“他者”问题的新进路。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开出了研究斯密道德哲学和法哲学的专门课程。可以说,《道德情操论》在沉寂两个世纪之后重出江湖,大放异彩,已经成为学术史最奇异的一个事件。

斯密的一生虽然没有他的挚友休谟那样坎坷的遭遇,但却也颇具戏剧性。

T他是个遗腹子,未出生即失去了父亲;

三岁那年被路过家门的吉普赛人拐走并弃于荒野,幸亏叔父连追数十里地才将其找回;

16岁离开家乡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来到牛津求学,因为乡音难改而颇感自卑,痛恨牛津大学的教育,却对该校的图书馆感恩备至;

33岁担任了大学教授,是格拉斯哥大学的明星教师;

40岁不到,就谢绝了校方的竭诚挽留,毅然辞去收入丰厚的教授职位,专任公爵的家庭教师,并陪伴小公爵游历欧洲大陆,与伏尔泰、魁奈、狄德罗等法国知识界的巨擘相识;

44岁起隐居乡间,历时12年著成《国富论》。

50多岁,这个自由贸易的战士居然当起了爱丁堡的海关关长,还兢兢业业投身于打击走私贩私的事业。

……

他事母至孝,毕生不娶,据说曾有若干美丽的贵妇人向他示爱,而终未所动。最接近于婚姻的一次艳遇是在巴黎游学中发生的,但无疾而终。

他自小就有的心不在焉、丢三拉四的毛病常让他吃尽苦头,有一次散步居然掉进一个大坑之中。

他平素不善言谈,一到讲台就舌灿莲花,才思敏捷,妙语连珠。

他为人宽厚,但又十分仗义,为了挚友休谟而怒怼卢梭。

他言行慎独,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斯密便请人当着他的面将所有手稿共十八巨册付之一炬,为后人留下永久的悬念和遗憾……。

去世前的十多年里,斯密尽享殊荣,其地位几近国师。首相皮特曾经当着全体内阁成员的面称赞斯密的贡献,说他是自己的导师也是所有人的导师。

英国首相小皮特

20元面额的新版英镑背面采用了斯密的侧身素描头像,意味着英国政府对其巨大历史影响的再次肯定。不过,斯密形象在大众心目中的复兴看来才刚刚开始。在我看来,《国富论》之于斯密颇类似于《蒙娜丽莎》之于达.芬奇;而《道德情操论》有可能就是《最后的晚餐》。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对斯密的兴趣还期待丹尼斯.布朗这样的作家去唤醒。

斯密活到67岁才去世,这在当时的英国算是长寿之人了。


关于他的一生有很多传说,学生和后来的一些作者也曾创作了若干种他的传记,其中最有影响的有三种:

1、杜格尔德.斯图尔特的《亚当.斯密的生平、著作和学术》

2、约翰.劳:《亚当.斯密传》


3、罗斯:《亚当.斯密传》


三本传记各有所长,第一本最简练,最亲切,因为是学生的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第二本最有趣,不少未经核实的逸闻趣事收录其中;第三本最严谨详实,史实记述最可靠。

这最后一本传记是我的学生张亚萍博士的译笔,我做了校对,出版后反应很好,也多次印刷。

前几年还有一本叫做《真实的亚当斯密》的传记,也有些意思。



斯密的著作已经全部译成中文出版,商务印书馆出了全集,不过其依据的原始版本不太理想,翻译上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